一、换流站人员和车辆定位的挑战
作业环境复杂
换流站内存在大量的高压设备、金属结构和建筑物,这些设施不仅阻挡信号传播,还会产生多径效应,导致定位信号失真,影响定位精度。此外,换流站的室内外区域功能各异,对定位的精度和覆盖范围要求也不尽相同,传统单一的定位技术难以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
安全风险高
作业人员在换流站日常运维检修过程中,需要频繁出入带电区域和危险区域。一旦误入危险区域,极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同时,工程车辆在站内行驶和作业时,也可能因操作不当或视线盲区,与其他设备或人员发生碰撞,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实时、精准地掌握人员和车辆的位置,对于保障换流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管理难度大
由于换流站面积较大,传统的监控摄像头存在设备遮挡和视线盲区,无法全面、精准地管控作业人员和车辆。此外,人工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失误,难以对人员和车辆的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和规范。
二、新锐科创RTK+UWB+蓝牙融合定位系统介绍
新锐科创RTK+UWB+蓝牙融合定位系统,融合了RTK高精度定位、UWB超宽带定位和蓝牙精准定位三种技术的优势,构建了一个室内外一体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网络,能够有效应对换流站复杂的定位环境和多样化的管理需求。
三、融合定位系统的优势
1、高精度定位
通过RTK、UWB和蓝牙三种技术的有机融合,新锐科创定位系统能够在不同场景下实现最优的定位效果,无论是在开阔的室外区域,还是复杂的室内环境,都能为人员和车辆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满足换流站对定位精度的严苛要求。
2、室内外一体化覆盖
该融合定位系统实现了换流站从生产区到办公区、从室内到室外的全域覆盖,确保人员和车辆在站内的任何位置都能被实时追踪。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室内进行设备巡检,还是在室外参与大型设备的安装调试,系统都能无缝切换定位技术,持续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车辆在进出室内外不同区域时,定位系统也能自动适应,保证定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避免了因定位信号中断而导致的管理盲区。
3、高可靠性
定位终端和基站均采用工业级防护标准设计。RTK基站与UWB基站具备防尘防水功能,支持在户外长期部署,能够适应换流站恶劣的气候条件。同时,其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在大型设备密集、电磁环境复杂的区域,也能保证定位信号的稳定性,确保定位数据的准确传输。即使在极端天气或强电磁干扰的情况下,系统依然能够可靠运行,为换流站的人员和车辆管理提供持续、稳定的定位支持。
4、灵活可扩展性
新锐科创RTK+UWB+蓝牙融合定位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系统架构设计合理,能够根据换流站的实际需求和场地布局,灵活调整定位设备的部署方案。可以根据换流站的扩建或功能区域的调整,方便地增加或减少定位基站和信标的数量,以适应不同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应用场景。同时,系统支持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如与换流站现有的监控系统、电子作业票系统等对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为换流站的智能化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系统的应用场景
5、人员安全管理
实时位置监控
管理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可以实时查看作业人员在换流站内的位置分布情况,了解每个人员的具体位置和行动轨迹。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确定人员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准确信息,大大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电子围栏预警
在换流站的危险区域,如带电区域、高压设备周围等,设置电子围栏。当作业人员靠近或误入危险区域时,系统立即发出警报,提醒人员注意安全,并向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防止人员因误操作或疏忽进入危险区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6、车辆作业管控
车辆实时定位与轨迹跟踪
为工程作业车辆安装定位终端,通过RTK和UWB技术,实时获取车辆在站内的位置信息,并在监控平台上显示车辆的行驶轨迹。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车辆的运行状态,了解车辆是否按照规定路线行驶,避免车辆因违规行驶而引发安全事故。
车辆越界预警
在车辆作业区域设置电子围栏,当车辆超出规定的作业范围或行驶路线时,司机作业终端和监控平台会及时发出报警提醒,防止车辆越界作业,保障车辆作业安全。同时,系统还可以对车辆的作业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7、作业任务分配与跟踪
结合人员和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作业任务的需求,合理分配人员和车辆资源。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通过监控平台实时跟踪作业进度,及时调整作业计划,提高作业效率。
四、总结
新锐科创RTK+UWB+蓝牙融合定位系统凭借其高精度定位、室内外一体化覆盖、高可靠性和灵活可扩展性等优势,为换流站的人员和车辆管理提供了全面、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该系统能够有效应对换流站复杂的作业环境和多样化的管理需求,实现对人员和车辆的实时精准管控,提升换流站的安全管理水平,优化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电力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锐科创融合定位系统将为换流站的智能化建设和安全运行发挥重要作用,助力电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推广,相信该系统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和潜力。